疫情之后,“草根城市”的区域孵化之路

来源:刘西 人气: 发表时间:2020-03-23 16:03:27


2020年开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对各地政府带来极大的考验。特别是一些欠发达的小城市,由于医疗物资的缺乏,在疫情应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他们而言,除了打好“抗疫”之战,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冷静思考如何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突破之路,特别是在提升城市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上做一些探索。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县域经济新时代下“草根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其提供具有普适价值的新思路与新出路。 

什么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草根”?没有大城市的雄厚财力与产业积淀,也没有特色城市的稀缺资源与明星光环,经济欠发达、资源较平庸、要素聚集功能较弱的城市,基本上是县一级行政区。“郡县治,天下安”。县级行政区是“承上启下”的纽带与支撑,自古以来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县域强,国家富”。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关系国计民生的长治久安。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县域经济总量达到39.1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1%。由于县级行政区自身的特殊性,【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探讨一直热度不减。

1-200323161640136.jpg

苏南模式”、“杨凌模式”、“顺德模式”……这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样板县”是上一轮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浪潮的缩影,镌刻在“县域中国”时代的丰碑上。毋庸置疑,高歌猛进的县域经济“上半场”造就了一批“百强县”、“千强镇”。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转型全新窗口期的到来,县域经济又会面临哪些新的问题与挑战?作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的主战场,“先天不足”的“草根城市”如何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县域经济下半场,拉开“三变”大幕

【 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我们认为,县域经济上半场关注的是“速度”,而下半场将关注“质量”。既是社会经济进阶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增量”到“存量”的倒逼结果。具体而言,有三方面的变化:

1、产业突破上:从“大干快上”变为“精耕细作”

随着上一轮区域发展中“工业强省”、“工业强市”战略的集中部署,几乎所有的县级城市抱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大干快上”工业项目,掀起了全民招商总动员,“捡到篮子就是菜”,故而带来了产业“名不副实”、园区“空空荡荡”等问题。进入下半场,对产业的精挑细选与深度运营将成为“主旋律”,将更加注重产业的造血功能与产城融合。

2、城市建设上:从“千城一面”变为“一城千面”

城镇化伴随着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越来越多的县级行政区地块内崛起了一批新城、新区,但由于缺少城市功能与人气,“空城”、“睡城”、“鬼城”频现,带来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以及日渐饱和的存量空间。进入下半场,县级城市将结合自身的特点与肌理,在提升城市品位、凸显城市个性、彰显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重点提升。

3、区域协作上:从“单打独斗”变为“融合共享”

县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自带“小农基因”,有一定的“封闭性”(特别是传统的农业县)。加之县一级行政区能级能力有限,县域经济很容易陷入“诸侯经济”误区。随着区域一体化格局的日渐成熟,有条件的县级城市将“投怀送抱”,主动融入城市群,在消费、产业、资源等方面共融共享,“以外带内”成为共识。

二、三种代表性的县域经济应变之路

面对县域经济下半场的这些新变化,如何精准招商、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盘活存量……都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县级城市也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解题。

当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县域经济突破路径包括以下三种:

1、拥抱市场,做功能辅城

这一类县域有天然的地缘优势——背靠大城市或成熟都市圈,利用自身的腹地与成本优势,承接其产业转移与消费外溢,从而成为“产业飞地”(例如浙江嘉善)或“旅游后花园”(例如浙江德清)。多见诸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及成渝城市群周边,以产业辅城或休闲辅城的角色进行产业重构。

2、凸显资源,塑旅游高地

这一类县域有强势的资源禀赋——在自然或人文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自带流量,以旅游为切入点打造让人非来不可的超级目的地(例如重庆武隆、江西婺源)。通过旅游将资源优势变为区域优质资产,打开城市外向度,吸引要素聚集。当然,这种“靠天赏饭”具有极强的机缘性,因“县”而异。

3、构筑特色,聚产业集群

这一类县域有一定的特色产业基础(非旅游)——以某一类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例如贵州仁怀、山东寿光),或是“自下而上”的市场自发形成,或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形成,围绕某种产业形成产业链甚至是产业生态。既可以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上“锦上添花”,也可以从零开始“无中生有”。

除了以上三种模式,以万达为代表的“包县扶贫”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通过引进超级企业及项目(本身具有极强的引爆性与带动性)撬动县域经济发展。当然,这种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很难进行大范围的复制。

1-200323161GR42.jpg三、“草根城市”从0到1的破冰之旅

由于先天性的“缺陷”条件,“草根城市”们很难直接应用以上模式中的某一种。【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以贵州道真县为例,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4月“摘帽”),自身缺少绝版的资源优势,农业受制于地形地貌条件制约很难做出规模,工业由于底子薄弱且交通不便未能成气候,几乎是一张“白纸”。中国目前有近千个“草根城市”面临像道真一样的困境,对他们而言,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突围之路呢?

从0到1是质的飞跃,从1到99是量的积累,前者的跨度更有难度,是一种坚冰突破。而“草根城市”的破题需要首先回答最大的难题——如何从0到1。因此,我们经过系统的梳理研究,提出了针对“草根城市”的区域孵化之路。

1、“五度孵化”原则

区域孵化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通过“五度”的把握对“草根城市”全域进行孵化培育。

高度: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条件与基础,找到“一枝独秀”的灵魂统领,制定系统的区域孵化愿景与目标,自上而下统一思想;

维度:植根于城市的产业、文化、市场土壤中,培育“关键词”,寻找适合自己的产业切入点,抓住一点不计其余;

温度: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提高政务效率等方式改善营商环境,为产业落地提供相关条件支持;

广度:从自身的长板出发,与周边城市建立区域联系(产业联系、消费联系),发现可以借助的区域外力;

速度:既有区域孵化的长远规划,也有当下可立即执行的具体策略,长短相济,循序渐进地把握孵化节奏。

1-200323161K12P.png

2、区域孵化的路径设计

城市本身是一座超级孵化器,既是全域创新的物理空间载体,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孵化主体是由政府牵头的“联合舰队”:政府整合智库、金融、媒体、协会(科技协会、行业协会、乡贤协会),为企业(孵化市场、产业)及民众(孵化文化)提供要素、资源及环境支持。通过龙头孵化(龙头产业、龙头企业、龙头项目)、批量孵化(例如民宿、餐饮项目)、公益孵化(例如新农人),孵化品牌(可以浓缩城市精气神并具有高传播度的城市品牌)、产业(寻找到适合的产业细分方向并厘清产业之间的发展逻辑)、产品(看得见、摸得着且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空间(重点引擎片区)、人才(关乎城市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以贵州道真县为例,【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通过策划为其制定了“国家仡乡度假公园”的城市品牌孵化战略,以户外、民宿、康养、研学为代表的产业孵化计划,“道八真”为代表的产品孵化策略,“三沿”空间孵化策略以及道真人才孵化计划。

1-200323161QML.png

3、区域孵化的生态演变逻辑

区域孵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要素孵化,从一粒种子开始,不断进化。首先是产业筛选阶段,因地制宜“选种”、“播种”;经过阳光、雨露的滋养(政府营商支持),破土发芽成长为幼苗;再经过企业、产业的自我成长,以及各方力量的精心呵护,成长为可以为别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通过产业之间的联动与融合,各个生态要素之间的打通,最终成长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产业丛林。此时,区域孵化的各方面条件成熟,“草根城市”的孵化长路最终迎来累累硕果。

综上所述,“草根城市”的发展绝不是“小而全”、“高大上”,而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更适合用区域孵化的思路去破题自身发展,真正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相信随着县域经济整体进入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草根城市”将褪去“草根”外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