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的八大顶层设计(上篇)

来源:admin 人气: 发表时间:2020-04-24 14:33:16


新冠疫情之后,健康中国该如何构建?2020年3月28日上午10:00-12:00,在智纲智库云上沙龙的首讲中,深圳中心总经理段明聚焦疫情后的健康中国的八大顶层设计,深度解读“健康中国如何构建”和“健康产业如何落地”两大内容。并结合智纲智库大健康国际资源与服务平台,通过“智库理论+智库实践”,还原981健康生活基地、中医药大健康香格里拉计划两大创新模式,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明晰健康城市、健康小镇、数字医疗产业、康养文旅产业的未来之路。


整场活动分为1小时智慧分享、1小时现场互动两部分,来自数字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康养文旅度假目的地、中医药特色小镇、大型养老社区相关领域的的代表加入本次沙龙。而本次云上沙龙也成为了整合优质资源、做强健康产业的云上智“会”。


下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为了突出重点与核心,做了适当的删减和整合。





01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卫生治理体系?

健全应急防控体系



目前全球抗疫形势严峻,尤其是美国,染病的人数已成全球第一。我们的资讯空间也几乎被全球抗疫形势严峻的相关新闻占据。而在这一次的应急防控里,新加坡和日本的实践值得观察和思考。


先来说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做到相对开放又有层次的防控,亮点之一就是“健康城”模式。


什么是“健康城”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以区域组团化发展的概念为灵魂,依托新加坡6大公立综合医院,集结基层医疗、急症医疗、亚急症医疗(社区医院)、长期护理(养疗院、退休村)、安宁护理(临终关怀所)等多种医疗健康功能,整合医疗、科教、生产、居住、购物、休闲等城市基本要素,资源均匀分布、覆盖全域,满足全民多元健康需求。


记得前段时间张文宏教授讲到过,新加坡一开始之所以不做全封闭,是因为一城之国的新加坡拥有发热门诊的社区医院多,发热病人的接收能力、可提供的检测服务等医疗资源供应比我们充足很多,有能力进行快速的应急防控——全新加坡有896家PHPC(公共卫生防范诊所)诊所,而我国城市中发热门诊数量最多的上海也只有110家,深圳只有49家。


再来看看日韩。尽管有“钻石公主”游轮等事件,但总体来看,现在日本已经比较好地防控住,病患数量没有像美国那样狂飙。


日本为何能防控住呢?很多分析文章里提到他们高度自觉的国民素质等,这的确是一个有利因素,而根本上看,日本医疗事业和健康产业两翼齐飞的模式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通过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细化医疗服务机构,打造了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围绕健康管理,倡导传统生活方式与医疗保健、现代医药科技的结合。


预测一下美国,虽然不会像中国这样严格管制,政府“一盘棋”应对的应急措施,也应该做不到管控美国民众不戴口罩又爱四处走动的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文化。但是美国应该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不仅检测方式普及,也最有可能会成为首批疫苗出现的国家。比如在2009年4月15日发现的H1N1流感病毒, 4月21号就快速启动了疫苗研发机制。


回到我们自身,未来该如何变革?我们认为,“韧性健康”城市的探索推进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中国各级政府,省、市、区等已经开始启动“韧性健康城市”的相关课题。“韧性城市”并不是疫情后才产生的新名词,但过去提到“韧性城市”更多指向的是有能力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国际型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这次疫情则让疫情防治也成为了“韧性城市”关注的重点,倒过来说,“韧性城市”也不仅仅是针对大型传染病防疫,还有大型的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应对等方面。而国际型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也应该有除了GDP以外,在人居等方面领先的能力,比如能够有效应对如本次疫情一样的的突发事件,以及能够让城市在经历重大突发事件后,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韧性”。


我们深圳中心在今年3月初,有幸介入福田区“韧性健康城市”的课题,在这里简要谈一下我们在课题里的分析。我们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韧性健康城市”的打造:


一是,完善分级的健康医疗体系,也就是说日常诊疗要分级处理,突发应急处置也要相应的分级处理。我们希望,可以大力借助大数据分析、智慧化的医疗平台等,来实现这样分级诊疗的体系。


二是,打通纵向的专业治理能力。相信在这次疫情里,大家都发现疾控方面整条链下来,专业人士还是少,非专业事务性、管理性的人相对多,在疫情面前一开始并没有完全以专业为导向来应对。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模式,就要从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横向行政,打通纵向专业治理能力,比如将卫健委、应急管理、医疗机构等剥离统一成公共治理事务部门,直接对接国家层面,加强公共治理的专业性,吸收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专业机构和人才等高效沟通和决策面向纵向的专业治理能力。


特别提出第三点,构建网络化大数据的平台。从福田区提出的韧性健康城市的课题的研究中,除了医疗物资供应系统等常规方面的软硬件配置措施,我们还提出了课题要求之外的建议:依托数字医疗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网络等,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做整体构架和设计,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信息时代的公共卫生安全生态链。


率先在福田区探索构建数字化健康协同管控平台,这是我们提议中的核心亮点。内容包括急救医院、康复医院、免疫治疗医院等各种医院的设计、建设、医疗器械配备、人员培训和建后运营,完善数字化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提升整个福田区健康养老管理质量以及健康服务和医疗技术运营水平。我们希望福田区可成为中国特色国际化“韧性健康城市”的新典范。


1-200424143H3R5.jpg



02

如何落实快速高效的公共应急保障?

共建两场协作平台


    

在疫情的面前,总体而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承担了最主要的责任和职责,中央领导做出了非常正确的决策,全中国都去援助湖北。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相关部门、机构所暴露出的问题,比如一度引发热议的武汉红十字会物资配发低效的问题。好在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其中市场化的企业发挥了力量——武汉红会半个月没搞明白的仓库,靠市场化专业化机构九州通接管,2个小时搞定万众牵挂的物资。


所以我们认为,顶层设计的第二大要点,就是激活政府、企业、民众多方协作的效率,增强市场的免疫力,让企业更多参与到到医疗服务供应的链条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具体而言包括两个要点:


一是,更开放,更透明。我们要明白,信息化社会,堵不如疏。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和规范有序的舆论环境,是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保障,要给到民众必要的提示以及简明有效的自助方法和细则。我发现日本做得不错。

 

二是,完善公共安全的应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加入,多方助力实现防控应急预案、设施保障和物资保障常态化。将公共设施、应急服务统筹“一盘棋”,科学增加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医疗机构的投资,科学合理的制定战略物资的储备、更新、运转机制。


【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提出了“微笑曲线”的模式:政府着重抓两头,抓最基础的研究和市场监管;企业加入撑中间,需要更多参与到分级诊疗、远程医疗、互助保障、健康管理、药物研发,以及疫病监测等方面。


1-200424143I6222.jpg



03

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的健康生活方式?

树立医养结合理念



为什么我们需要重视“医养结合”?因为只有预防为主的“医养结合”,而不是有病才就医的全靠治疗,我们才能从提升免疫力的根本层面抵抗疫病。免疫力是应对新冠病毒最好的“药”,这是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因此,树立“医养结合”的理念为重中之重。


弘扬传统的健康生活方式,并非片面在形式上复古千百年前的生活方式,而是以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为核心,吸收现代健康医学的先进功能、技术手段,从被动医疗走向主动式健康生活的。


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事实上并不玄幻。例如中华道法养生,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落实为药食同源的养生食疗、动静相宜的养生太极、置身自然的养生静休三大典型代表。智纲智库深圳中心曾为道教祖庭龙虎山找魂“溯源生活道”,当中就有囊括。


现代健康医学与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可以实现融合。我们通过研究全球4个顶尖的“医养结合”目的地,发现“传统自然疗法+现代健康医学”是实现医养结合的关键。其中,现代健康医学又以“专业体检+健康管理+医学治疗”三位一体为先进模式。


具体而言,平均每位客人有三名专业人士服务,专业人士包括医学、运动、生理学、营养学、生命管理学、灵性基等健康领域的专家,以本土传统养生的疗法结合前沿健康科学技术,通过专门研究所的研发成产品,这是以“医养结合”的顶尖落地模式。


总的来梳理一下,【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的核心理念是“医养结合”,有三个重点:一是导入核心医疗技术,二是形成康养生态闭环,三是充实康养内容运营。


1-200424143JcF.jpeg



04

如何制定利于医药研发的系统机制?   

科技引领产学研模式



刚才讲到“医养结合”的顶尖落地模式,从产业的角度讲就是以“产学研”为核心驱动的案例。第四个问题是如何把握未来医疗健康产业的机遇?【智纲智库深圳战略中心】认为打通医疗健康“产学研”的链条就是关键。这里介绍全球典型的四种医疗健康“产学研”模式:


一是,以美国波士顿为代表的,“医药巨头+顶尖高校+顶尖实验室、医院”模式;


二是,以日本静冈县为代表的,“有科研能力的区域中心医院+有科研能力的社区健康中心”模式;


三是,新加坡以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健康城”模式;


四是,以美国图森农场、瑞士蒙特勒小镇为代表的,“景区+健康产业集群”的康养文旅小镇模式。


新加坡的“健康城”模式在前面我已经提到过,这里话再次强调一下,因为我们认为“健康城”的模式非常适合中国:中国房地产产业链中,相关的企业、从业人群,以及房地产本身占整个国内GDP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数字,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以前我们说到房地产策划、运营等,往往是配套一个幼儿园、植入一个生态的公园,或者配套一些群众性的活动等概念。发展到现在,大家都大同小异,房地产企业看似都“没得做”了。但事实上,不是房地产企业“没得做了”,而是我们要从产业的角度来思考,具体而言关键就在于导入什么样的产业。


比如,如果我们践行“健康城”模式,而不是打一个“健康城”的概念,把类似大型综合医院的机构为核心;把基层医疗、急症医疗、亚急症医疗、长期护理、安宁护理等紧密整合在一起,真正具备长期护理的能力;把科教、生产、居住、娱乐购物作为配套打造有助于健康的舒适生活圈,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将很有裨益。我们相信,这也是未来模式。


相比新加坡“健康城”,美国波士顿产学研的模式会有更多人了解,但在这里我还是要再讲一下,因为波士顿的“产学研”依然是最先进的。整个的机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由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诊断技术、液体活检和基因检测等发展强劲的公司,加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信息科技领军企业,形成了一个尖端集群。


前两年我一直在波士顿,研究考察他们的产学研的模式,看到在波士顿围绕着MIT的几大实验室,已经集聚了大量的生物制药、大量的健康数据的平台,并且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华人已经开始从事面向中国的业务。这能够给我们国家搭建好的比如大数据这类的基础平台,带来帮助。 


总的来说我认为,科技是全域化的,并不是高端科研机构的封闭运作,而是建立科技先行,下沉到从一个城区、一个社区、一个度假区都大有作为。


1-200424143S0205.jpg

深圳中心总经理段明沙龙直播现场



问答部分:

问答1:如何系统推进健康中国实施?



我们有8个方面的理念创新——从健全应急防控体系、共建两场写作平台、树立医养结合理念、健康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打造智慧健康社区、搭建医疗健康“产学研”、发展数字医疗技术、赋能中医药大健康。那么具体怎么落地呢?我们只有一种方式——抓项目。


以项目契机,从理念上、从策略的设计上、从产业引导上,再到专业组合上全盘打通。只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才能实现真正落地。我们的项目主要与政府、企业合作。


在服务于政府时,我们会扮演好独立智库第三方的角色,给政府提他们想不到概念或突破之路,也就是对于政府来说,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医生,要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可示范性的策略整合和设计,比如我们现在介入的深圳市韧性健康城市课题。只有影响更有影响力的人,我们才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在服务于企业的过程中,我们会重点明确每一个企业本身在所属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角色是什么,找到切入点、心怀远见,按照一个新的理念,适当整合、共同搭建,帮助企业成成为冲在最前面的“黑马”,也带动产业共同的发展。


我们智纲智库一直在倡导生活、生产、生命的“三生合一”,会从人居健康、产业健康、生态健康、文化健康以探索世界的前沿者角色发现美好的需求,这也是我们生存的根基。 


问答2:健康中国政策利好有哪些?


关于健康中国的利好政策有很多,此前已有很多机构作了很好的解析。(下图附上中商产业研究院梳理的相关政策概要)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健康中国的利好政策那就是,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健康产业会成为我们眼下的风口,会有更多机遇开放,并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更容易切入。

 

1-200424143922218.png

中商产业研究院梳理的相关政策概要


问答3:一碗汤、一根针、一柱艾,哪个更容易走向世界?


首先,重点还是在药效,就是中医药的标准化、定量化和国际化。汤剂不只是“一碗汤”,而要做成日常保健用的饮品。比如我们在韩剧里看到的,马上要结婚了,去中医馆配一副汤药,喝下去有助于要生孩子,类似这种。


中药汤如果真的要发展成为日常保健饮品就要落实到疗效——明确针对什么疗效的,并且喝下去还真有疗效,而不是很混沌的祛风解表这类概念。包括“一根针”、“一炷艾”也是,我认为需要专业化、标准化,并且结合疗效。“包治百病”是不行的,也没有办法走出国境。


说到标准化,举个麦当劳的例子。麦当劳如果标准化,不进行统一的话,他怎么能走出国际?我们现在走出国际的中国餐饮,并不是什么十大名菜,而是沙县小吃、兰州牛肉面,这也是一个道理。


标准化了之后,很多问题都容易解决。包括一炷艾,虽然我现在也用艾也多,但还是不知道哪种艾具体治疗什么。只是头痛、睡不好,总之不舒服的时候就点一炷。说明品牌还没有形成。


在这样没有品牌的情况下,如果做出了你的品牌,做出你的专业,做出你的疗效,做出你的标准,就可以走出去。也不要老是抱有祖传秘方不对外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观念,这样也是怎么都走不出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