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创新地带能否引领世界?

来源:陈贤彪 人气: 发表时间:2020-03-23 11:04:34


中国由富到强,科技创新是首当其冲的力量。在走向科技强国的路上,创新地带就是超级能量源。如何建设卓有成效的创新地带,成为国家战略和相关地区至为关键的时代性课题。

人类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技术与产业的更替,在当今这个高频创新的时代,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作为创新力量在地理空间的聚集,创新地带一直代表着科技前进的方向,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培育和发展创新企业的核心载体。中国的创新地带到底该怎么做?

一、创新地带的演化规律:美国三大创新地带

美国作为全世界的创新中心,其创新地带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不同时代世界创新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1、硅谷:创新经济的摇篮

诞生于20世纪初的硅谷,结合旧金山25英里城郊谷地,形成了3800平方公里科技创新基地,是世界创新经济的摇篮和风向标。

硅谷依托顶尖大学、人才和高科技企业,以产学研资一体,创新、金融(风投)、高校等支撑产业创新,聚集了谷歌、苹果、脸书、英特尔、思科、甲骨文、特斯拉等全球科技巨头企业。

1-20032311192b03.jpg

“硅谷”也成了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在硅谷的之后,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以色列特拉维夫、台湾地区新竹等等一批跟随者。

2、硅巷:科技回归都市中心的典范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纽约硅巷,是科技回归都市中心的典范,依托纽约的世界地位、金融支持、城市服务、多元产业、发展活力、政府资源等,吸引着创新企业和人才聚集,形成了新一代的“创新街区”。

硅巷聚集了234家投资者/投资机构、10080家创业企业、105家办公空间(包括联合办公)、122家孵化器和加速器,将技术与时尚、传媒、商业、服务业等嫁接的企业,产生了一大批的独角兽企业,如电子体育游戏商Fan Duel、互联网健康保险公司Oscar Health等。

1-2003231119491G.jpg

3、硅滩:多元化的新生代科创圣地

21世纪起,依托硅谷的技术、环境优美的海岸,结合洛杉矶多元文化、娱乐氛围、创业社群等创新生态基础,吸引大批科技创业人才。该区域不仅包括了洛杉矶市Downtown、帕萨迪纳、比弗利山庄、圣塔莫尼卡,还往南包含了威尼斯、Marina Del Ray,Playa Vista等这些新兴起的创业区域,成为美国最多元化的新生代科创圣地。

1145家创业公司、33家加速器,45家孵化器、57家联合办公机构、73家投资公司、319家咨询公司、17家众创空间,初创企业集聚浓度高,快速涌现大量独角兽,分布在娱乐、媒体、航空航天和消费电子等,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照片分享服务公司Snapchat等。

与硅谷的高冷、硅巷的拥挤相比,硅滩拥有更多元化的户外资源、工作时间和文化交流机会,在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形成了特别受新生代创客喜欢的时尚、健康、有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1-200323112324638.jpg

二、创新地带的五大变化趋势

通过对美国不同时期出现的创新地带的研究,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成为创新的基础设施,新生代的崛起、新消费观念的出现,创新正在发生变化。

1、从工作至上到三生有幸

过去创客更多是关注工作本身,工程师、程序猿、IT男等,似乎都是没有情调,不懂生活的技术宅,办公室、实验室是所有的创新设施和服务,一切都围绕工作需求来展开。

现在的创客却逐渐不一样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热爱生活,除了工作,对环境、生活、休闲、户外空间等要求更多,更人性化、更开放、更生态、低密度的形态才是他们所爱。这需要通过“创新+社交+休闲+娱乐+生活”的营造,形成生产、生活、生命三生有幸的创业氛围,留住人也激发人。

2、从垂直细分到跨界融合

技术作为创新核心,其创新和应用一般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技术的发明。如因特尔、微软、苹果、谷歌等企业为代表,发明了跨世纪的产品和技术,在新技术兴起的过程中,起着基础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转化和纵向应用。通过应用创新,嫁接技术,细分应用到传统产业,对技术进行纵向的应用和延伸。譬如很多国内的创新企业都在用这种方式,如互联网金融、微信城市服务等等。

第三步是技术在新领域的横向再发明。现在应用型创新的价值愈发显现,即从技术的纵向应用到横向创新的跨越。通过将技术运用到全新的领域,重新发明。比如在国内类似摩拜、抖音等企业,不是简单的技术纵向应用,而是重新发现技术的新领域。

3、从龙头创新到生态丛林

未来的创新,不是传统的楼宇经济模式,而是以产业生态系统为导向,构筑多层次创新的生态丛林,形成联合研发、创新共享、跨界碰撞的新模式,在这个生态里有不同生态位的创新主体。

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大企业生态链下的创新企业中心,一方面自身不断创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带动一大批其他的创新企业共同成长,持续引领行业创新。

中小企业是创新主体,它们具备核心技术、对市场有快速的反应及适应能力、极强的协作能力,掌握大部分先进科技,通过将高校科技产业化,外包协作其他单项优势的模块化开放创新方式,具有较大的行业竞争优势,并且具有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潜质。

小微企业能形成集群效应,它们对产业变迁的趋势有灵敏的洞察力,对生态圈伙伴有强大的号召力,以“双创”氛围和平台集聚初创企业快速集聚,建立社群圈子。并且现在很多龙头型科技企业,也越来越热衷于通过并购小微公司积累核心专利技术。

4、从“产-人-城”到“城-人-产”

传统经济时代,城市发展路径遵循先“引产”,再“聚人”,后“造城”的思路推进,“引产”是城市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廉价土地、优惠的政策,税收的补贴和减免等各种措施来吸引企业,通过企业进而吸引就业和人才,然后在逐步完善和配套相关城市服务。

新经济时代下,人们先选择生活的城市,再在城市里选择事业和职业,这也是中国这一轮各大城市人才争取背后逻辑。城市的发展成了先“造城”,再“聚人”,后“引产”,城市围绕人才的需求而建,产业因人才的聚集而聚集。通过优质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通过人才来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税收,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城市的吸引力决定对产业的吸引力,这也是伦敦、纽约在这一轮的创新发展中都十分活跃的城市支撑。

5、从产业园区到产业“景”区

创新空间的发展在经历硅谷为代表的创新园区、硅巷为代表的创新城区之后,随着大城市成本上升、交通问题、网络化办公技术革命等,未来的创新平台逐渐走向环大城市的离尘不离城的生态片区,依托大城市产业技术、人才资源和市场,结合优越的交通区位和生态环境,立足自身的成本洼地,构筑一个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生态休闲型创新“景”区。

三、“点线网”结合,构筑中国复合创新地带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从政府、企业到民众,中国的创新正成为一种全民共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家的引导和主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先后产生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地带。

1988年开始,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正式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截止到2018年国家级高新区达到168家。

2009年开始,为了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国务院发布了中关村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自创区)之后,截至2019年9月已经有21个区域或城市被授予自创区。

2016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高端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着重提出发展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未来我国的创新产业聚集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官场的协同作用,顺应创新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重点需要构筑“点线网”的复合创新地带。

1、 “园区 + 社区 + 景区”型的“创新节点”

这种“节点”型的创新地带多数以项目的形态承载,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聚集、空间创新的方式,构筑一个个片区级、城市级的创新地标,在创新节点型的项目中,“园区+社区+景区”甚至还可以+校区、+街区等,是一种顺应新时代创客需求,满足高质量创新主体需要的发展理念,转变传统就园区谈园区,就产业谈产业的思维,通过生活功能,旅游功能、特色功能的强化,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创新地带,构筑新型科学城、创新公园、产业景区等等。

比如华为松山湖基地(溪流背坡村),通过把创新装进公园,形成一座具有异域风情的创新小镇,宜人的空间尺度、生活舞台的营造,组团内建筑保证最300米的职场相互沟通物理距离等,形成了多区合一型的创新节点。

1-200323112222G4.jpg

2、轴带型的“创新走廊”

发挥交通、生态等廊道的连接作用,将若干个具有产业和空间联系的“创新节点”串联起来,形成规模更大,协调更强、内容更丰富、配套更完善的带状创新地带,大中小创新主体的聚集,产业生态的构筑,更能够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集聚能力和影响力。比较有名的是波士顿128公路。

国内近年兴起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有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云栖小镇、紫金众创小镇、浙江大学紫金校区、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园区等创业创新平台,集聚了阿里巴巴、阿里云、北斗导航、数梦工厂以及众多的准独角兽企业。成为中国目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产业最前沿,是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制高点的主阵地。

另外还有广深港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等是更大型的创新连绵地带。

1-200323112240512.jpg

3、产业生态+田园生态+信息生态的“创新小镇网”

在资源更丰富,空间更开阔的区域和片区,“网”状的创新地带不失为一种创新组织的新模式,在充分发挥创新节点的支撑和基础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和生态田园,形成全域化、田园化、复合化的创新型小城镇群。

譬如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深圳、东莞已经开发强度逼近50%的国际生态红线,而西岸整体开发强度尚不到20%,丰富的河网、大片的土地、良好的交通,并且已有禅城陶瓷、顺德家电、古镇灯饰、肇庆装备等等一大批分散的主题产业小城镇。

未来随着大湾区一体化的持续纵深推进,东西两岸产业的高效有机融合,城镇体系的分工协作,未来完全可以打通城镇更新、乡村振兴、产业小镇、田园休闲等,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型的“特色产镇”,构筑一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产镇网络”,支撑大湾区未来的创新发展。

可以说,中国创新地带正在探索中稳步前行。在民族复兴的曙光中,我们期待着中国的创新地带能够做出自己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创造。在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和平与幸福的进程中贡献中国智慧。


返回顶部